近日有消息稱,英國廣播公司(BBC)專門為“Tuhao”一關鍵字詞做了一檔節目,探討中文詞彙的影響力。牛津詞典方面也關註到了“土豪”、“大媽”等中國熱詞,並有望明年被收入牛津詞典。牛津大學出版社雙語詞典項目經理朱莉·克裡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媒體對“Tuhao”的關註,也引發了他們的興趣。很多網友覺得這是個歡樂的事情,這種真正的“土話”受關註才顯得“接地氣”。(11月18日人民網)
  “土豪”裹挾著“大媽”引起網絡世界一陣狂歡,並且有望進入牛津詞典。此消息一齣,各大媒體紛紛轉載。儘管牛津詞典很牛,但我以為,“土豪”一詞被牛津詞典收錄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媒體用不著這麼起勁鼓噪,國人整合負債更不應為此感到歡樂。
  其實,“土豪”這一網絡熱詞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土氣的富豪”,被用來形容花錢無腦的人和極愛炫耀的族群。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應當知道,“土豪”這個詞並不是襯衫什麼新生事物,原意是指地方上有錢有勢的家族或個人,甚至是有錢有勢的惡霸。解放前,“土豪”曾經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政權對大地主的統稱。“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更是耳熟能詳。若論影響力,“土豪”的前身一定比現在更大。為什麼牛津詞典早不收錄,晚不收錄,偏偏在“土豪”有了延伸意義的時候考慮收錄?
  聯想到不久前網上有一篇文章,將“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在地鐵上推搡、噪音干擾體育賽事、聚會不顧外國朋友在場仍用中文交流、穿睡衣上街、在陽臺整合負債上晾曬內衣褲、在公園跳廣場舞”列為“美國人眼中華人的七大惡習”,竭盡醜化華人之能事。
  並不否認,燒烤的確有少數中國人有一些“壞習慣”,無需老外指手畫腳,我們自己也能梳理出十幾條甚至幾十條。但是,這些所謂的“壞習慣”是少數人的習慣,不是全體中國人的習慣;這些“壞習慣”不是中國人的“專利”。老外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噪音干擾體育賽事,這樣的鏡頭,在電視上看得太多了。
  總有那麼一些人看不得中國的強大,《美國人眼中華人的七大惡習》和貶低國人的“土豪”有望收入牛津詞典,就是居心叵測醜化中國人的惡意炒作,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
  當然,“土豪”一詞網絡風行也值得我們深思。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整個社會的思想道德主流積極向上。但也必須看到,社會道德領域還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少數人道德失範,誠信缺失,價值觀扭曲,拜金拜物、拜神拜鬼,貪圖享樂、精神空虛並非個別。為得到一部蘋果手機不惜賣腎就是最極端的事例。
  社會的文明進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社會成員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階段,每一位公民都是道德建設的主體,都應自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公民道德建設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須知,“土豪”收錄牛津詞典不是什麼光彩的事。那畢竟不是火箭升空,不是航母出港,不是蛟龍入海。早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才是全體中國人的榮耀。
  文/張衛斌  (原標題:“土豪”進牛津詞典不是什麼光彩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f62qfayt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