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資中小型民營企業在非洲面臨諸多挑戰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王新俊):當前,在非洲投資的中國企業已經超過2000家,除了能源、基建、通信等大型國有企業之外,以製造業、房地產和服務業等為主的中小型民營企業也已成為中國在非洲投資的一支重要力量。而業內人士紛紛表示,在面臨稅賦不高、勞動力成本低廉、能源充裕且價格便宜等有利機遇的同時,中資中小型民營企業在非洲投資,也面臨著來自政策、市場等方面的風險和挑戰。
  “一定要瞭解非洲當地的法律法規和風土人情,根據各個國家不同的法律和人文等方面的具體情況來因地制宜地採取措施控制風險。”2006年到非洲投資興業的張建松是福建松鷹實業公司的董事長,目前在西非的尼日利亞及東非的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都設有日用品製造廠。他認為中資中小型民營企業適應非洲當地“水土”非常重要,例如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這兩個相鄰的國家,大到法律體系小到清關程序都有著很大的不同。與國內相比,在非洲國家投資設廠投入非常大,由於沒有配套產業,一些原材料、甚至螺絲等配件等都需要儲備。而從國內運送原料到非洲國家,到港和清關時間一般都很長,這些都在無形中增加了投資成本,如果有一些中國的民營下游產品企業能夠看到商機來非洲生產經營相應的配套材料,也應該會有市場。另外,張建松還談到,非洲一些國家的法律法規體系比較健全,如酒店等服務業就採用英美的管理體系,有著較強的競爭力,而一些中資企業由於對當地情況瞭解不夠,認為非洲酒店業落後、商機無限,紛紛前往投資,結果不少因為“水土不服”鎩羽而歸。
  來自四川的石鴻飛是加納阿萊拉國際有限公司的董事,他目前正在與當地有關方面合作,在首都阿克拉開發商業地產項目-泛非國際商務區。在石鴻飛看來,在加納的中資中小型民營企業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信息不暢,很多民營企業家外語不太過關,融入當地社會、瞭解當地情況的能力不是很強,很多信息是通過間接途徑得來,而在投資時直接掌握所在國的政策信息,將項目徹底考察清楚是非常重要的。以房地產為例,就必須將土地價格、土地所存在的法律問題及風險,以及當地政府的相關要求瞭解清楚。石鴻飛還認為,在非洲投資一定要有落地生根的長遠打算,他以在加納扎根並融入當地社會的黎巴嫩商人為例,希望中資中小型民營企業經營者要放眼長遠,不能有乾幾年賺些錢就回國的短視想法。
  總部位於廣州的森大國際集團原先是一家民營出口貿易企業,目前正在向複合型綜合企業轉變,已在非洲加納、坦桑尼亞、肯尼亞、科特迪瓦、尼日利亞與中南美洲一些國家創立了分公司,2011年5月開始涉足加納房地產領域,目前已購置土地共約1000畝,開發的阿克拉“財富城”房產項目已經初具規模。在談到中資中小型民營企業面臨的挑戰時,已經在非洲打拼近十年的森大國際集團副總經理兼森大(加納)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兆東認為,民營企業來非洲創業的最初一到三年是最艱辛的求生存階段,既要找到產品定位又要符合市場需求,還要面臨中方管理人員流動頻繁的挑戰,一定要有扎根非洲、立足長遠的決心,並一定要規範經營,用高質量的產品贏得信譽、提高競爭力。另外,對於中資民營中小型企業的管理者來講,潔身自好、提高素養,加強自我約束,珍惜勞動成果,遠離賭博等惡習,可能也是一種對自身素養的一種挑戰。
  “華人在外面一定要團結,團結能解決很多問題”,石鴻飛的這番話有著一定的代表性,華人間缺乏協調和同業競爭也是中資中小型民營企業在非洲發展要面對的現實性挑戰之一。石鴻飛舉例說,加納禁止外國人搞零售,如果有實力的華人開發商搞百貨大樓、搞大型超市,而原先搞零售的華人就可以轉為給這些大型商業機構供貨,但現實中卻很少有這樣的事例。張建松則認為,在非洲發展的中資民營企業可以通過當地華人華僑聯合會及中國商會等機構,在同行業間多交流多溝通、多分享一些經驗,共同搭建一些平臺,儘量避免同業間的正面競爭。
  應該說,民營企業在非洲的經營活動的確存在很多機遇,但也有著相當多的風險和挑戰。一些在非洲有多年投資經驗的中小型民營企業領導者普遍表示,對於新來者來說,投資非洲前一定要有心理準備,多走一些地方多進行一些調查,多瞭解當地方方面面的信息,對於風險的評估、回報率的目標和預期利潤可能產生的變數等等,都要有充分的準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f62qfayt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